胡鞍鋼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不僅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加劇了世界大國之間的競爭。大國競爭集中表現為各國實力的此消彼長,其結果是各國國際地位和世界戰略格局的改變。“國力”一詞中國古已有之,其含義基本等同於現今所指的“國家實力”。儘管至今尚未對“國力”給出公認的、確切的定義,但國際研究者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從要素構成上強調國力的複合特性,“綜合國力”的概念逐漸取代“國力”成為研究的關鍵詞。關於國力及綜合國力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具有比較研究的特點,即是以衡量國家間實力對比態勢為目的開展研究。早期的研究以定性描述為主,著眼於探討(綜合)國力的概念及其構成要素。之後,來自德國、美國、日本和中國的多名學者和多個研究機構對綜合國力做了更加精確的定量研究。像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系列報告更是給出了未來中長期綜合國力發展趨勢和相對實力的預測分析。
  值得註意的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與綜合國力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概念“國家競爭力”逐漸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關註。在國家競爭、國際比較的背景下,綜合國力成為了一國競爭力的重要基礎,為國家競爭力提供了“要素條件”。中航工業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以包含物質態硬實力和信息態軟實力的“廣虛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國家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廣虛國家競爭力。該理論指出當今國家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對軍事威懾力、經濟控制力和文化吸引力三位一體的廣虛國家競爭力的爭奪。縱觀當今國外發佈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國家競爭力指數,大都圍繞國家經濟增長的有關因素,各有局限性,如何在這種新視角下衡量國家競爭力一直是一種空白。而“廣虛國家競爭力”是一個國家以物質態表現為主的硬實力和以信息態表現為主的軟實力容介構成在國際競爭中展現出來的綜合能力。
  2014年度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於7月5日在北京首次發佈,美國、法國、中國位列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前三名。指數顯示,我國2001年以來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一路走強,排名從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
  在考慮指標的代表性、精煉性、客觀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基礎上,報告從三個維度選取了15個主要指標,並根據國家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媒體熱度等多種因素,選擇考察了世界50個國家的“廣虛國家競爭力”。從結果來看,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仍然持續,且三方面競爭力分佈比較均衡。中國的綜合排名從2001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現在的第三位,基本與其軍事威懾能力相稱。其中實現排名上升的主要推動力,還是來自於其全球經濟控制力大幅攀升,從第十二位到第二位。與之相反,中國的文化吸引力仍排在第九位,且較2001年下降一位。從這樣的指標分佈也可以看出,中國目前仍然只是經濟強國,還不完全是軍事強國,更不是文化強國。可以說“廣虛國家競爭力”為從全球視角充分認識中國的綜合競爭力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分析框架和評估工具。▲(作者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w68rwzs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